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是“空巢”家庭日益增多。所谓“空巢”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老人独居的家庭。现代社会传统家庭观念日益淡薄,人们更加崇尚自由的生活方式,加上新一代独生子女的核心家庭架构逐渐成熟,使得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在“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独生活中,,老人们普遍存在“孤独感”,表现出“空巢综合征”,即心情持续低落或烦躁焦虑、易激惹,行为退缩回避,深居简出,很少与外界交往,有的还伴有一系列躯体反应。这一群体往往成为老年抑郁症的高发人群,那么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情感缺失
中国文化中素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父母含辛茹苦地将子女抚养成人,在晚年期望子女能有所回报,且这种回报往往不仅限于物质需求,相比之下,他们更倾向于精神需求,即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多陪伴自己,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但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生存竞争加剧,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得儿女们往往无暇顾及家中老人。空巢老人们尽管渴望儿女的关爱,但为了他们的前途和生活考虑,更多地选择了“放手”,不愿自己成为儿女心间的负担,由此产生的心理冲突让空巢老人们倍感矛盾和孤独,情感的缺失无处填补,空虚落寞的感觉与日俱增。
二、价值感丧失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脑力、体力和肢体灵活性日益下降,从“能为子女做点事情”变成了需要子女关心照顾的对象。这种情况很容易使老人产生“无用感”,觉得自己已经不再被人需要,反而成了子女的拖累。而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范围狭窄、又少有兴趣爱好的空巢老人更易感到无所事事、空虚落寞,导致价值感丧失。
三、健康问题
进入老年期,各项脏器功能开始衰退,各种疾病频发,这容易使老人产生深重的危机感。对空巢老人而言,情感缺失和价值感丧失会使之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健康,一旦身体出现问题,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进一步导致躯体反应的产生。
四、经济问题
许多空巢老人的月收入仅限于应付日常开支,一旦生病便入不敷出。这一点在农村家庭和城镇低收入、无医保居民中尤其突出,经济压力尤其是医药费支出的压力使得空巢老人倍感生活艰难,由此产生心理负担。
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呢?
从老人自身角度出发,空巢老人与其寄希望于他人,不如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走出家门,多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发挥自身爱好特长做一些力所能及又感兴趣的活动,在与外界的互动和交流中,调整情绪,调节身心健康。
从子女的角度出发,应多一些对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老年父母对子女的依赖就像儿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这种依赖往往源自子女离家后产生的“分离焦虑”。空巢老人的需求其实很简单,他们需要被爱和关注。子女只要适时地回家看望老人,和他们聊聊天。其实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倾听,在关注他们。有时哪怕只是打一个电话,告诉他们你的想念和牵挂,对他们而言就是莫大的心理安慰。空巢老人需要的关爱,除了生活上的照顾之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慰籍,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子女可以就工作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与父母探讨,虽然他们不一定有特别好的建议,但这会让老人感觉到“子女还是需要我的指点和帮助的”。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已经不仅仅是个人或家庭的问题,同时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学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
径,关爱父母,关注“空巢”老人心理健康,从我们身边做起,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