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多

发布时间 2009-10-23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正日益凸显,这是谁都不得不承认的沉重现实。在大中小学中如何开展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本期特别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希望能带给你些许启发。

  小学生:你为何如此冷漠

  一位心理医生耐心地问四年级的小彬:“你有没有好朋友啊?”“没有!”小彬说。

  “那你知道别的小朋友都喜欢玩什么呢?”“不知道,关我什么事!”

  “为什么打低年级的小妹妹呢?”“她不跟我玩,我就打她喽!”

  孩子的孤僻、自私,让这位40多岁的心理医生也不寒而栗。

  一份调查

  “亲社会行为”丧失

  瓯海区实验小学曾选取全校三、四、五、六年级各50名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200份的调查结果发现:

  看新闻遇到伤心、感人的事件时,51%的中段小学生、34%的高段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表现出冷漠;

  40%-5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

  25%-3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20%-25%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出虐待心态;

  40%左右的学生不积极参与竞选干部,其中30%左右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不参加竞争,14%-20%持无所谓的态度。

  ……

  专家把小学生的这种种行为和表现概括为“亲社会行为”的丧失!亲社会行为是指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以及奉献等行为。美国心理学家E·威尔逊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类本性”天生的一部分,无须学习。可现在,纯洁天真的孩子也对他人缺少同情心,对人表现出冷漠、自私、嫉妒、报复、故意捣毁他人、损害他人利益等种种“反社会”的行为。

  采访中,一些小学心理辅导老师都认为,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丧失已不是个案,许多儿童身上都或多或少暴露出这些症状。而一些有学习障碍、品行障碍的孩子,表现更明显。温州康宁医院心理医生宫本宏在门诊中每周都会遇到四五位多动症的儿童,这些儿童一开口就是:老师不关注我,同学们不喜欢我。全都是指责别人不关注自己,表现得非常自私和不顾他人感受。

  心理点评

  家长在传递压力

  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对老师说:“我爸爸告诉我,要带着面具做人,不能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跟别人说。”

  专家认为,造成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来自家庭教育的缺陷。这一代小学生的家长都是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人,是最受改革浪潮冲击的一代。他们自身承受着自我选择、择业、开拓事业等方面的压力、挫败感和孤独感,把期望和自身的压力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子女,对孩子的教育带有很强的利己主义色彩。孩子幼小的心灵就留下印象:同学之间就是竞争,争夺优势,争取被关注。

  孩子是从游戏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现在的独生子女缺乏同龄人之间的游戏,没有同胞的帮助、支持。比如一个孩子被人欺负,从前有兄弟姐妹为其“出头”或出谋划策,现在他只有自己承受后果,没有人安慰,感到被社会冷落,不合群。在这方面,家长的干预远不如同龄人或兄长姐妹的支持更能给孩子以情感的慰藉。

  从学校教育来说,过度的畸形竞争给学生背上沉重的包袱,在这种压力下,孩子满脑子只有竞争、嫉妒、自私、不与人合作等不健康的心态,并因为从小惟我独尊、家长过度保护的生活,导致其心理承受力弱,容易把失败的怨恨迁怒于人,甚至攻击别人。(来源:温州日报)

  从社会大环境来说,社会追求经济建设,人们更看重物质享受,社会文明建设淡化。与此同时,现代信息社会,影视、媒体大肆渲染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自我意识尚未发展成熟的小学生很容易受误导。温州实验小学心理老师林杏雯发现,越是低年级的孩子越容易表现出捡纸屑、上交拾得物等亲社会行为,而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更多表现出习惯性的亲社会行为丧失。

  “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上帝,上帝与上帝是无法相处的,这一代独生子女成长后的心理问题将是社会的大问题。”温州医学院应用心理系教授何金彩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丧失忧心忡忡。

  目前,一些中小学包括幼儿园,已开始有意识地给学生补上“社会化行为训练”这一课,通过集体互动的游戏、社会公益活动、感恩教育,教学生学会宽容和理解,学会分工协作,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光靠学校或孩子自身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全社会都要注重社会文明和道德的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公德教育。

  只有生活的海洋是温暖的,游弋其中的小鱼儿才不会冷漠!

  初中生:成绩优异者的“心魔”

    日常生活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给人们的印象总是好学上进、聪明认真、全面发展。但心理学家在与优秀学生的长期接触,包括心理测验、日常观察、访谈以及心理咨询中发现,在这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有很多人的心理并不健全,40%~60%的优秀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学生心理综合征”特征,其中女生比例更高。

心理专家说:“他们是一群需要关注的特殊人群。”

  点击个案

  “当我的同学们正在埋首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学习时,我却为如何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而备受煎熬……”这是一年前,小阳写在日记里的一句话。小阳是一名初二女生,她从小成绩非常好,钢琴、跳舞、唱歌样样行,一直生活在一片赞美声中。

    2003年的一堂语文课,老师叫她起来背一段课文,小阳背得断断续续,被老师罚站了一小会儿。这次打击,让一直心高气傲的小阳难以接受。此后,她一遇到背课文,就特别紧张,脑子一片空白,记不住内容,久而久之出现了强迫症倾向,比如头痛、腹泻、肚子痛、手脚痉挛等症状。家长曾为其做心电图、头颅CT、头颅核磁共振等多项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在无奈之下,她曾经几度休学去上海医治……

    不过,最近小阳却心情不错,症状也有所减轻,成绩也开始回升了。“我现在差不多可以像正常的同学一样学习了。这可得归功于我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们对我可好了。比如,以前,我会觉得上课回答不出问题很丢脸,同学们会嘲笑我,但现在我很信任同学们,知道他们不会笑我。还有,以前我会尽量在老师面前展现自己的优点,可现在,我会将自己遇到的烦心事跟老师聊聊,她总会很耐心地听我讲述我的烦恼......”

    教师点评

  温州实验中学胡珏老师认为,相比普通学生,优等生往往追求完美,对自己期望和要求过高。稍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好,就会惴惴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优秀生在学校与家里总与表扬有缘,习惯了别人的夸赞,一旦遇到小小的挫折,就难以承受。另外,一些学校仍将“成绩好”作为三好生的标准,这个评价很不科学,也使一部分优秀生对自己产生了不切实际的认识和要求,总想做到任何方面都很优秀,这就给他们自身增加了超负荷的心理负担。

    针对小阳的个案,胡老师认为,帮助一名学生走出“心魔”,不仅仅靠心理医生和专职心理老师给予专业的指导,有时候,好的任课老师和良好的班级氛围也会有意想不到效果。每一位老师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也要注意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在德育中不仅要加强思想教育,而且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其中。比如在关注学生成绩上下波动时,不妨更多地关注学生成绩波动背后真正的原因等等。毕竟,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快乐、美好的校园环境和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心态,也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

    高中生:温暖而自责的“暗恋”

   新闻回放

  最近,上海市一项调查表明:上海3成高中生有恋爱史,有过接吻、拥抱、爱抚等边缘性行为的高中生比例则超过3成,高中生已发生过性行为的比例为3.5%。

  据《都市女报》报道,日前,济南市青少年研究所对济南市中学生早恋状况进行了调查,济南市4所高中、2所初中共318名中学生参与调查,其中初中生113人,高中生205人。结果显示,79%的学生承认自己的初恋发生在中学阶段。

  点击个案

  小如,是我市某重点中学女生。最近,她一直觉得很困惑。她喜欢或者说“迷恋”上了一名邻班的男生。这名男生在小如的眼中简直完美到了极点:不仅人长得帅,成绩优秀,而且篮球也打得一级棒。她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会想着他,上课时会走神想着他,经常会有意无意地从男生班级门前走过,只为了偷偷地瞄他一眼。每次废寝忘食地想着那名男生时,小如的心中感到即温暖,又有一种深切的自责感。小如知道这样下去,她的成绩会“废掉”,但她又控制不住对他的思念。在万般无奈之下,小如走进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师对小如先后进行了三次辅导。第一次,小如说明情况后,老师让她罗列那名男生的优点和缺点。小如描述了那名男生无数的优点,但缺点一行却空空如也。于是,老师让小如回去,好好想想那名男生的缺点。第二次,小如认真地在“缺点”栏上填上了不少她曾经忽略不计的缺点。老师叮嘱她认真分析,哪些缺点她是可以接受的,哪些缺点是不可以接受的。分析好后,尽量多想那名男生身上她不可以接受的缺点。第三次,小如表示可以结束咨询了,因为她已经不如以前那般思念那名男生了,而且他们俩其实不是很合适。

    教师点评

  温州中学专职心理老师刘鹏志认为,进入青春期的高中生,对异性情感的渴求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老师、家长一旦遇到孩子“早恋”问题时,应在尊重孩子的情感、理解他们感受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沟通,通过疏导或旁敲侧击的方式,让孩子的异性交往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无论孩子的早恋问题发展到何种地步,家长和老师都应讲求谈话的艺术,采取尊重、宽容、平等的方式,切忌暴跳如雷,横加指责。

    刘老师认为,事实上,大多数孩子眼中的交往跟成人所认为的交往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交往其实还谈不上一个“恋”字,充其量只是彼此喜欢、互相欣赏而已。目前,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孩子因为异性交往耽误了学习、耽误了前程,主要原因可能还不在于孩子异性交往本身,而在于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异性交往过于敏感,过于干涉,过于压制,以至于引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孩子在情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总之,对待孩子早恋,家长和老师不应不管,也不应乱管,应理性指导。

 

蒙阴馨雨心理咨询中心  咨询电话 13053925034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地址:原星海艺术学校(县劳动局东聚园大酒店后50米)   首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茂贵     咨询电话13953910939 13053925034    16068868        工作QQ:625043819            E-Mail:myxinyuxinli@163.com    版权所有:蒙阴馨雨心理咨询中心  技术支持:蓬豪网络

URL:      www.myxinyuxinli.com  
认证级别: 绿色
认证日期: 20090515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