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同事琳跟我讲述她的烦心事。春节期间她家小女儿菲菲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平常性格温顺的她,脾气乖戾;平常对邻居孩子很大方的她,却对乡下来的表妹异常苛刻,表妹去完洗手间她会跟去检查有无冲干净?跟表妹一块儿上街,她指手画脚,要求这哪的,甚至达到任性和胡闹的地步。亲戚还以为小孩子的表现是大人唆使的,搞得整个春节热闹的气氛大打了折扣,琳也因此觉得在亲戚面前丢了面子。 菲菲为何发生这种变化呢?她可以与邻居的孩子友好相处,但对于进入家庭来与她共同生活(那怕只是短暂几天)的孩子却“不共戴天”是因为新成员的加入打破了她的秩序感。 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执拗,这种表现常常被成人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他们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自己就会严格地执行它。比如:看动画片不能被打断;吃饭必须要用自己平常喜欢的那个碗,否则就不吃;上楼梯时不能大人先上,否则就必须退回来;听到门铃声必须是孩子来开门,如果成人开了,他们会哭着要求大人出去,重新再开一次;剥糖时孩子要自己剥,如果大人把糖纸撕开,孩子会愤怒地扔掉它,要求重来一颗……。 许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定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理解不是特别难,但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变通得好,能得成功解决问题,才有随之而来的快乐。 要注意的是,幼儿对秩序的要求起初并未达到执拗的程度,一开始他会不安、哭闹,随着自我的逐渐形成,他将这一秩序上升到意识层面,才开始变得执拗、不妥协。 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端水时洒出一滴就很痛苦;吃的苹果上不能有斑点;厕所白色的便盆不能有任何黄渍;衣服不能少扣子等等。接着又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人人都要遵守;香蕉皮必须扔到垃圾筒里,没有垃圾筒就必须拿着;红灯亮了,即使马路上一辆车、一个人也没有也不能过马路,已经过了必须退回来,退回来也不行,谁叫你这样做了! 对秩序的追求上升到对审美的追求后,儿童通常就开始能敏感地感知环境的氛围的变化。
|